馬丁:矽谷的融資環境(二)

「天使投資者」之後一層就是「風險投資」。風險投資通常以私募基金形式運作,由之前有成功投資或創業經驗的人領頭,向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如金融機構融資,再投向新的科技企業。

風險投資對於公司估值、投放資金等變化較大,少的可以投資數十萬美元,大規模的動輒投資過億美元,但仍有一定框架。

譬如一間拿過天使投資,開始做出產品雛形,有合理盈利模式,但之前團隊沒有甚麼往績的新公司,剛開始找風險投資時,通常會拿到一個 Seed Round或者 Series A。這時公司的估值通常是數百萬至一千萬美元, Seed Round投入的資金,通常是幾十萬至一百萬美元,而 Series A則由一百至幾百萬美元。

Seed Round和 Series A的作用是,給公司一至兩年生存時間,在產品開發上和市場上建立相當實力。 Series A之後的科技公司會有很多不同去路,需要再擴張,可繼續籌 Series B、 C等,這些時候投入的資本,通常會過千萬甚至逾億美元。

不過繼續融資,在為公司帶來大量流動資金的同時,股份會被攤薄,外來投資者所佔股份很可能會過半,創辦團隊需面對有機會失去公司控制權的風險。

而且在股份被大幅攤薄下,即使公司後來被收購或上市,但創辦團隊可以分享到的財富可能會變得很少,較一般管理人員一年薪水更少的情況亦偶有發生。所以,向風險投資基金籌錢,並不一定越多越好。

另一個可能性是,被較大的企業如 Google、 Apple、 Facebook或 Amazon等收購,價錢視乎情況。近年大型企業收購小型科技公司例子越來越多,金額通常在數百萬至數千萬美元。

大公司收購小型科技公司的理由,除了是擴展市場(如近月美國 Groupon Inc.收購香港 uBuyiBuy),另一理由是招攬人才。用幾百萬美元來招聘人才,聽來荒謬,但是一個具執行能力、能夠兼顧市場、營運及技術的團隊得來不易,和普通人員招聘不可相提並論。

又一個可能性是,公司已可獨立營運,以自己的收入擴張。最後一個可能性是上市,但上市需時較長,例如 Facebook,現在的市值已超過四百億美元,但還未公開上市。

《2010年12月25日刊於蘋果日報》

作者馬丁為矽谷tech startup TixxMe創辦人之一

迴響已關閉。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